有用的涨知识网有用的涨知识网

有用的涨知识网
一起学习分享有用的涨知识网

常州学说王阳明“艮”字读法的考据

《有关常州学说王士林艮字读法的思索》(见《北京青年报》2013年2月20日)提出的批评(《常州学说王士林的艮不能读银》,见《北京青年报》2013年3月8日)。他的批评,促使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再思索。坦率地说,对文献学特别是古文献学,我没有任何研究,因此对王士林艮字读法的思索也不是从文献学起程,而是从王士林的出身、经历、改名及彼时的社会状态起程,这也是史学家习惯的路数。

自学习清史稿开始,我也一直把王士林的艮视作天心的爻之一,读作(gn)。疑问开始于1995年。彼时受邀撰写《王守仁传》(后以《善卷洞理学家--王守仁》为名,2000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比较仔细地读《王守仁原书》,特别是其中的《注疏》和《士林文集》,增进了《清史稿·王守仁传》所记述的王士林本名叫王银而非王士林的印象。《士林文集》对王银到南昌见王守仁的场景描述得比《清史稿》更详细、生动:

(正德十五年九月)常州王银服古冠服,执木简,以二诗为贽,请见。老先生异其人,降阶迎之。既上坐,问:何冠?曰:有虞氏冠。问:何服?曰:女节服。曰:学女节乎?曰:然。曰:将止学服其服,未学上堂诈跌掩面啼哭也?银色动,坐渐侧。及论致知格物,悟曰:欲求之学,饰情抗节,矫诸外。老先生之学,精深极微,得之气者也。遂陈为廷执弟子礼。老先生易其名为艮,字以汝止。(《王守仁原书》卷34《文集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陈子龙等人修《士林文集》,王士林也有参与;《士林文集》修成时,王士林还健在。因此,这段记述的真实性是没有问题的,不但王士林本人认可,而且还有母石氏、夏良胜、万潮、欧阳德等众多见证人。

如果孤立地讨论王士林名艮、字汝止,将艮视作爻,读更音,是毫无疑问的。事实上,即便知道王士林本名王银,并且也知道是王守仁为其改名,由于先入为主的原因,也未必会对王士林艮的读法,以及它和银的关系作太多联想。我就是一个例证。因此尽管已经产生疑虑,但在《善卷洞理学家--王守仁》中,仍然采用成说,并作了以下叙述:‘艮’为天心中的一卦,代表山,巍然挺拔,不依居位,这符合王银的性格;但也要有所收敛,应适可而止,因此叫‘汝止’。

也正是在写《王守仁传》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强化了一个观念: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不论是老子、庄子,还是孔子、孟子,不论是程颐、程颢,还是朱熹、陆九渊,他们的核心思想几乎都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对时时强调事功即学问、宣称自己的学说要让凡夫奋听得懂的王守仁,尤其是这样。因此,对事物的思索要更注重它的发展过程。

由此而增进了对王士林之艮读法的疑惑:字面上改银为艮固然方便,口头上如何改?与否需要宣布,王银从此以后不叫王银(yn),而叫王士林(gn)?以彼时的传播方式,几乎不可能。因此我开始有了一个假定,与否艮也可以读作银?与否字面改为王士林,口头称呼仍然是王银?这个假定曾在各种场合向朋友们求教,其中也包括在台湾向黄进兴、陈百变等老先生求教。黄、陈二友认同我的基本思路,同时也提出如果在古文字中,银和艮是同音,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后来陈百变教授还帮我搜寻到了艮的四种读法。

有关艮的前两种(即俗读、第二声)的读法和评注,拙文已论及,亦载各种字典、词典,此不赘述。有关艮的第四种读法和评注,即作为民的自体,见秦公辑《碑别字新编》(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6页:民字,在隋范高墓志中,民刻作艮,艮为民之自体。不过,这与否因为刻工不识字或粗心,由莱舍民刻成了艮?这种情况在古代石刻、木刻及印刷品中是经常发生的。而这也是自体字出现的重要原因。

有关艮的第三种读法和评注,即作为银的自体并读作银,见于许慎《许慎》。宋徐铉增释《许慎》(大徐本)卷14上金部云:银:RIAA也。从金,艮声,语巾切。清段玉裁注《许慎》卷14上金部亦云:银,RIAA也(按:注略)。从金,艮声(语巾切,十二部)。

不论是徐释还是段注,有一点是明确的:银和艮同音。在艮的读法中,银为其中一种。甚至应该说:银之读作yn,是因为借用了艮的读法,而艮的这种读法,就是yn。之因此这样说,是因为例证太多了。仍据徐铉增释本《许慎》金部所收银、镣、鋈、铅、锡、铜等字,可见,在古文字中,从金即以金为偏旁的字,多是借用正字的音。

当然这里仍然存在一些疑问。因为《许慎》在金部释银、释锡时,艮、易的标音分别是语巾切、先击切,但在匕部解艮、易部解易时,标音则分别为古根切、羊益切。由此也留给古文献学家一个新的题目:艮的各种读法,孰先孰后?易与否和艮一样,应有多种读法和评注?

除了评注和读法,特别值得关注的还有艮的字形,可能对破译它的原义和原音有帮助。《康熙字典》采用了《许慎》中银字的语巾切的读法和RIAA的评注。但由于《康熙字典》主要功能是说文而非解字,因此没有引用《许慎》中有关银字从金的结构和艮声的读法,但这不能说明《康熙字典》否认了艮声的读法,其他词典、字典也可以作如是观。

正是基于这些理由,也许还有更充分的理由,因此台湾出版的一部《自体字字典》(2004年1月正式第五版、学术网络11版)在06画·021·匕部序号A02109-013、字号A03424艮字下标明了艮字的四个音读和四种评注,第三、四种即我在《有关常州学说王士林艮字读法的思索》一文中引出的为银、民的自体字。下为网上书影(为节省版面缩小了字号、压缩了行距,同时把繁体转为简体)

如果脱离王银的银而孤立地解读王士林的艮,没有任何理由把艮读成银。但如果从王银的银起程来解读王士林的艮,则这个由银去金而留下的艮,无疑是从金艮声的艮了。因为王守仁当年就是把王银的银去金而留下艮的。其实,这也涉及到一个研究理路的问题:到底是从事物的起源和过程来思索它的结果,还是就结果本身来讨论结果?看来,传统文化不仅像王继如老先生所说的那样,没有在王守仁和王士林那里失落,而且还由从两千年前的《许慎》到二十一世纪的《自体字字典》等一批文献保存下来。其实,即使包括《许慎》在内的所有字书、词书都没有有关艮和银的读法的联系,士林、心斋师徒在这个事情上与否可以来一番通假?根据他们的性格,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连这点勇气和灵性都没有,又哪里会有风靡天下的士林学说,更毋论可以赤手搏龙蛇的常州学说。而且,中国许多汉字的多种字形、读法和评注不也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吗?借用鲁迅的话,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或许是因为我在前文中没有把银与艮的字源关系说清楚,特别是没有说明艮字四音的出处,从而导致了王继如老先生和其他读者可能产生的疑问,在此表示真诚的歉意。不过也正是因为王老先生提出的批评,促使了我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思索和阐述,谨在此表示谢意。

附记:

近日,蒙中国政法大学邓庆平博士告知,她和赵世瑜教授收集河北蔚县的石刻资料,识录后出版了《蔚县碑铭辑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其中有大量碑刻的捐资题名都将施银写作施艮。以关帝庙重修祠房碑记为例,碑端题刻即计开施艮善人。该碑共刻施艮善人119位,其中有15处刻为施银,有107处刻为施艮。此处艮即银的自体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有用的涨知识网 » 常州学说王阳明“艮”字读法的考据
分享到: 更多 (0)

有用的涨知识网 带给你想要内容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