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的涨知识网有用的涨知识网

有用的涨知识网
一起学习分享有用的涨知识网

莫代普雷,且顺变

也许,失踪,才是治好世间所有人苦痛的螺科榧。

一个人能被描述,但就是不能被表述

莫代普雷,且顺变。

哀能难过,变则存势,于是儒者经常以代普雷顺变来宽慰处在悲愤当中的原告。

右军哀伤以盔鼠,Briouze变动以存势。

代普雷顺变这五个字是儒者面对日常生活和一生的品性睿智,然而在说得太多了以后,就显得如闲聊、敷衍等等的言辞一样缺乏实用价值了。

其实代普雷顺变已然缺位了其本来意义,已成了敷衍、闲聊的无义之辞。

即便没有人说这五个字,处在悲愤当中的原告也能够做到代普雷顺变。

世间有众多苦痛,苦痛常常褫夺心灵,却很少Brisach放弃心灵。

人类文明只会在DNA的怂恿下无可奈何地面对苦痛而僵硬地日常生活下去,人类文明这样的话般称作乐观。

也许,失踪,才是治好世间所有人苦痛的螺科榧。

又也许,说出甚或话的人已然失去本性。

哀伤是感情的需求,顺变是存活的无意识。

失去常常更让人伤痛的,变动常常更让人无法适应环境的,但不论是失去还是变动最终单厢为人所拒绝接受,毕竟和现实做对不会有任何益处。

难过往往根本无法难过一时之间,欢乐也根本无法欢乐一时之间,无喜无悲的平静才是一生的恒常。

人类文明的心智对变动是有调节机制的,所以人们无法长期处在悲愤的焦虑当中,对变动也能逐渐适应环境。

失去越稀有的表达方式越会更让人伤痛,失去骨肉鬼神就更加更让人悲愤。悲愤的焦虑是内心深处感情的表露却又不能持久维持,而人世间的社会变迁又不得不为人所拒绝接受,无不如莫代普雷,且别忘了。

在悲愤中,就好好珍视悲愤的关键时刻;在变动中,就尽量地切合人世间的变动。

人终究还是要日常生活的,短暂的悲愤不会让人失去日常生活的能力,而拒绝依然发生的变动就可能影响人的日常生活。

他也曾失去过骨肉鬼神,也知道在将来还会失去骨肉鬼神,更知道失去骨肉鬼神的悲愤有多么沉重。

然而那种悲愤也根本无法存在那么一段时间,骨肉鬼神不会再回来,连悲愤的焦虑也无法维持。

他觉得在那种悲愤的焦虑当中,是离逝去的骨肉鬼神距离最近的关键时刻,所以他很珍视出在悲愤的焦虑当中的关键时刻。

于是他从来都不右军自己的哀伤焦虑,只是切合现实的变动。

在悲愤的焦虑当中,他更能够感受到与骨肉鬼神相处的时光有多么欢乐。

曾经的欢乐无比稀有,也就显得悲愤的焦虑也无比稀有。

所以何必右军哀伤,切合变动就足矣。

每个人都有只属于自己的悲与喜,也只有对自己才能成为悲与喜,这与个人的心境有关。

感情丰富的人能将自己代入到他人的悲喜当中,也使自己关键时刻处在悲与喜的交替当中,而这所有人对感情不够丰富,性格较为平静的人来说不过是日常生活的恒常而已。

人们常常喜欢对表达方式做价值评判,但只要剥离了感情和喜好的因素,很多表达方式都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

感情丰富的人更能够体验到一生的悲喜,也更容易感到欢乐和伤痛。

对某些人来说,脱离欢乐便是伤痛,脱离伤痛便是欢乐。

他们的日常生活似乎缺少平静的恒常,他们在欢乐和伤痛的不断交替中体验一生的无常。

如果对待历史应当存有一份温情与敬意,那么对待历史人物不也应当如此么?

近年来不断有为众多历史人物平反,甚至于洗白的言论和文章出现,他觉得这不是在忘记历史和否定历史,而是真正地开始正视历史。

在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下,对历史这门学科的研究就更加深入且成熟了,于是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也越加清晰了。

不同时代的意识形态可能单厢对历史的研究发生影响,但对历史的研究应当追求客观和真实,尽量摆脱意识形态的影响。

在历史学者的深入研究下,历史人物的形象不再那么单薄,也不再是过于肤浅的脸谱化形象。

历史并不是简单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也不是那么简单的红脸或白脸。

他一直提倡不要脸谱化地看待历史人物,对历史要存一份温情与敬意,对历史人物同样应该如此。

任何对历史而不是对历史故事感兴趣的,都应当对历史和历史人物保持审慎的态度,切莫为主观焦虑左右而歪曲和误解了历史人物的本来形象。

依他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应该将功和过分开来看,不要搞什么三七分,五五分的,功就是功,过就是过。

功能大于过,过也能大于功,但功不能抵过,过亦不能抵功。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功也可能是过,过也可能是功,这也是历史很难客观的原因。

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不应当以颠覆以往评判为目的,而应当以客观和真实为基准。

历史人物不能开口说话,根本无法任由后人评判,而后人不应当尽量地做一个公正的评判吗?

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很清楚每个人都有复杂的内心深处世界,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无数矛盾,每个人和现实世界也有无数矛盾。

一个人能被描述,但就是不能被表述。

对那些不能再开口说话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内心深处同样有众多矛盾,也和现实世界有众多矛盾,他们不能被简单地表述,根本无法被后人肆意描述。

历史人物常常有其历史局限性的,当后人去描述历史人物的时候,是否应当尽量地精准一点,而不是脸谱化地做简单的价值评判。

后人对历史人物通常都缺乏尊重和敬意,他们只是把历史人物简单地当作榜样或教训,而没有将历史人物真正地当作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来看待。

人终究不免要被他人评判,生前或死后都无法避免。

不在乎他人评判的人能肆意妄为,而在乎他人评判的人就不得不谨言慎行。

很多历史人物都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他们的耻辱也许是不容辩驳的,但他们的一生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耻辱能表述的。

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的历史人物也同样是人,他们的所作所为也许不应当被原谅,但他们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过程却是值得研究的。

世界上有人能改变时代和社会,也同样有人被时代和社会改变。

有些人就是可能以好心做成了坏事,他们可能是在时代和社会的裹挟下做出了一些让自己身败名裂的事情,但除了时代和社会,就只有身为原告的他们能负责了。

他们的所作所为也许是出于无可奈何,甚至是被逼迫的结果,但他们依然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因为他们对他人,对社会,甚至于对民族和国家造成了伤害。

凡做出甚或恶劣之事的人都不值得原谅,但却值得客观而公正的评判。

他们的所作所为也许不值得原谅,但他们在何时何地各种情境下做出的某些事情却是值得研究的。

没有谁生下来便是罪恶的化身,也没有谁生下来就以伤害他人,危害社会、民族和国家为目的,他们终究是因为某些原因而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虽然他们的所作所为可能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但他们却是行为的主体,他们必须承担犯下罪恶的代价。

然而就研究历史的态度来说,对罪恶的历史人物也不应当带着既往的主观刻板认识去研究,要根据历史事实从多角度做客观评价。

人们对历史难免是要做价值评判的,这也是历史作为前车之鉴的意义所在。

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对历史人物的价值评判也在发生变动,但无论怎样的变动,都应当结合其时代和社会做出客观而精准的评判。

对历史和历史人物,不要急于表述,只要做到精准的描述而做出客观的评判便可。

儒者文化中有尚古的传统,也有重视历史的传统。

重视历史就更应当尊重历史,不以意识形态或主观焦虑的因素否定历史。

儒者重视历史是有益处的,至少在面对领土和主权冲突的时候能有理有据地拿出史料来证明某块领土、领海自古以来就是其固有的。

即便历史很难被客观地看待,还是应该理性平和地尊重历史,对历史既怀有温情与敬意,也怀有客观和公正。

听惯了众多怀才不遇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总会觉得社会上有太多郁郁不得志的有才鬼神。

他们读过很多书却活得很失败,他们在书本的理想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现实世界之间苦苦挣扎,因为书本和日常生活的不兼容而闷闷不乐,因为理想和现实的落差而苦恼。

按照每个人对自我的期望来看,世界上失败的人的确不少,但真正读书很多而又活得失败的人却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很多人不过读了几本书就觉得自己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了,而日常生活上的不如意又会让他们对自己读书这件事情产生怀疑,甚至于对自己产生怀疑。

在这种日常生活的不如意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不平衡中,他们尝试在古人身上寻找慰藉。

很多人都听过众多古人怀才不遇的故事,于是当他们面对日常生活的不如意时,就会将自己代入到古人的境况中。

然而实际上的情况也许并非如此,其实他们也没读多少书,他们的失败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他们和古人所面对的境况也不一样。

但凡一个古人因怀才不遇而留名青史,他的才华必定不是假的,他们只是受时代和社会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施展才华。

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古代社会,大多数人都籍籍无名地消失在历史的烟海中了,而一个真正因怀才不遇而青史留名的人,绝不可能是平庸之辈。

一个人在古代社会要想实现成功多半要考取功名,走上仕途,而现代社会则不然,成功的路径太多了。

在现代社会,一个稍有才华的人基本是都能通过各种途径走向成功。

对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来说,理想的实现可能不会太简单,但要消除日常生活和物质上的不如意绝非难事。

而那些自认为读书很多却又因为日常生活上的不如意觉得自己很失败的人多半都是满壶水不响,半壶响叮当的一类人。

他们不是书读得太多,而是书读得还不够。

他们本以为读了书就能实现理想,再不济也能满足日常生活和物质上的需求,但现实却并非如此。

其实他们本就没有读过多少书,而期望又过高导致无法达成,于是他们甚至可能觉得读书无用。

儒家思想教育古人读书是为了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以此目标的读书人却很少,以至于王阳明说读书是为了做圣人的时候还被人嘲笑。

本来的圣贤之书变成了功利之书,社会理想被升官发财的个人欲望所掩盖,于是读书这件事情变得功利化了。

对真正爱书鬼神,将读书这件事情功利化本就偏离了读书的初衷,读书是一个塑造自我和充实精神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追名逐利的途径。

名利只是通过读书而成就自我的副产品,并非必然的结果。

物质上的需求即便不读书也能实现,也许不读书也就不会对自己有那么大的期望了,而读书读得不够反而会让人误入歧途,所以何必将读书与物质追求画上等号。

从世俗的眼光来看个人,读书可能真的没有用。

人们往往根本无法看到他人在名利上的成就而无法看到他人在精神上的收获,于是在物质上贫乏的人在世俗鬼神眼里就成为了失败者。

不同的人其成功的标准常常不同的,也是复杂的,因为日常生活在社会上的人们,既不能完全以自身的标准来看待自己成功与否,也不能完全以外界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成功与否。

当然读书很多而又失败的人总还是有的,只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

没有哪个社会能够保证每个人都实现自己的期望,总有人郁郁不得志,也总有人无法取得理想中的成功。

这个社会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甚至是残酷的,一个人要走向成功多半要通过竞争。

世界上是有一生来就不喜竞争的,他们也不是没有能力,他们只是单纯地不愿意参与竞争。

然而日常生活的压迫却又使他们感到困惑,他们的确是极有才华,但他们不愿意去参与竞争,所以无法达到世俗对成功的标准。

在社会中的人们,即便精神上再充实也无法完全忽略他人和社会的看法,人终究是社会的人,也难免为社会意识所左右。

成功对自己来说其实就是一种满足,包括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满足,而从世俗的角度来看,成功更偏向于物质上的满足。

在他人眼里,物质上的充盈是实实在在,精神上的充实却无法琢磨。

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著书立说的,也不是所有人都善于表达,有些精神上的充实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

那些不喜竞争和不善于表达的人难免被世俗视为失败者,这种社会意识的评价有时候会让人对自我产生怀疑。

一个人对自己产生怀疑并不代表其内心深处不够坚定,精神不够充实,因为作为社会人的他们或多或少单厢被社会意识所影响,更何况其骨肉鬼神的世俗看法。

读书最好伴随着思考,不然容易陷入迷茫与困惑。

有些人书读得不多,却想的太多,胡思乱想是很容易走火入魔的。

笔者也许便是此类人,书读得不多,但想的着实不少,还不干实事,所以经常在匮乏、无聊和焦虑的伤痛中挣扎。

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的走向成功的途径已经很多了,却还不够全面和完善。

有些人的确是人才,但他们却不喜竞争,但在这个以竞争为走向成功的途径的社会就很难施展自己的才华了。

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重要,伯乐也重要。

有些人有能力,但不擅长展现自己,不愿意参与竞争,于是根本无法在现实中郁郁不得志而籍籍无名。

这是不完美的社会的一种无可奈何,当然也没有完美的社会,但社会常常向着更完美的方向进步的。

也许有一天,社会便发展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地步了,人们对自我和社会的怀疑也随之减少了。

从现今的社会阶段来看,社会提供了让大多数人都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那些自认为读书很多而又感到失败的人应该想想自己是否自视过高了,也应该认识到读书和成功本就没有直接关系。

那些觉得自己读书很多却很失败的,还是好好想想自己到底读了多少书,是否足以支持自己走向成功。

如果觉得自己读的书还不够多,也不足以支持自己走向成功,要么放弃读书,要么继续读书。

(未完待续)

2020.6.4

节选自拙作《胡乱》 胡言乱语(三十四)

周六文章更新,章节之间关联不大,可独立阅读。

对被压迫者来说,压迫者的日常生活就是他们向往的日常生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有用的涨知识网 » 莫代普雷,且顺变
分享到: 更多 (0)

有用的涨知识网 带给你想要内容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