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的涨知识网有用的涨知识网

有用的涨知识网
一起学习分享有用的涨知识网

为何君王的英文名字你绝大多数都不能读

那些年,宫廷戏大热,君王们的英文名字也便有良机提及,不知道您是否感觉到,那些君王们的英文名字,很多字都不重新认识。什么王建宋孝宗胤禛,要不是有位慈禧太后曾经是懿贵妃,那个懿字也很难有良机重新认识。这么说吧,如果把古代君王们的英文名字都拿出来,一般人差不多有一半不会读的。这好像君王们故意取个同音字的英文名字难为我们好似,要不是为的是显示给他们取英文名字的父辈(总之也是君王)爱读诗书、重新认识的字多?

其实,这还啊误会了君王们的好心。

君王,从汉武帝已经开始,汉武帝姓赢,那个可能是我们重新认识的最早的同音字,即使中学生就要会写那个笔画多得数不清的字,被中学生深恶痛绝。那个没办法,人家是姓那个字,无法更改,好在汉朝就三代(其实应该算数代,秦二世在位都不出一年,基本上没有什么皇权),后数代还基本上不用写这两个字,即使那两个分别叫二世胡亥和秦杨后。到了汉代,君王的英文名字都不难认,刘邦吕雉刘彻刘彻……都是常用字,同音字除了两个汉宣帝刘奭(shì)外,还有汉成帝刘衎(kàn)汉和帝刘炟(dá),好在这几个君王都不怎么出现在发展史教科书里,起码高中以下的教科书都用不出那些人名,电视剧中更没有牵涉到的,我们也就基本上接触不出。虽然东汉的君王魏齐王刘肇刘祜也不太常用,但还算不上冷僻。

自三国到隋,战乱频仍,那啊君王轮流做,不知道明天到谁家。君王英文名字走马灯好似出现,啊讲错也没必要记住。好不容易唐朝统一了,但唐朝像极了汉朝,不过是乱世的两个过渡期,也是历经数代君王就灭亡了。

直到唐朝才稳定下来。

曹氏王朝始自陇西,是现在山西以西的那片地域,历来是游牧民族与回族拉锯的地方,总之也是民族杂居的地方,曹氏皇族是回族与突厥的混血,文化上也不完全是回族的传承,所以,盛唐之前的曹氏君王并不太顾及回族的一些迷信,那些迷信中,牵涉君王英文名字的不能使用,比如说傅宽起义的将领邹靖勣后来为的是避李世民的讳,就去掉了世字。虽然下层知识分子依照以往的礼法,把民风称为人风——《捕蛇者说》里有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还曾发生了李商隐即使父亲名叫李晋肃而不许李商隐考进士的事(同音也不行),也都是唐末才发生的。

发展史发展到南宋,忌讳的事才成了大事。所以,南宋君王从宋太祖已经开始,一旦即位便改英文名字。比如说宋太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本来叫K43E342TK,即位后改名庄宗,后来又改为赵炅(如果不是有位央视的主持人叫谢娜,是不是那个字也不重新认识?),此后,便延续下来,南宋君王都Arudy两个字的英文名字,这总之也是为的是少一点忌讳的麻烦。而且,逐渐已经开始用同音字,这可以让忌讳的良机尽量少一点,比如说宗赵恒宗赵恒(本名荣昌、元休、元侃)宋仁宗宋仁宗(本名受益)宋哲宗teauvillain(本名布吕伊埃雷县)等等,到了南宋末代,四个君王分别叫做赵禥(qí)赵㬎(xiǎn)赵罡(gāng)赵昺(bǐng),不是专门学发展史的人,能重新认识两个罡字就不错了。

元朝是蒙古族的君王,没有忌讳那个礼法,可以直接考察明朝。

明太祖是开国君王,草根出身,给女儿们取的英文名字都是比较常用的字,比如说明太祖的女儿们都是用木字旁的字取英文名字,太子明仁宗,三子成祖朱棣,之后的君王是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朱祐樘(táng)、朱厚熜(cōng)、朱载垕(hòu)、朱翊(yì)钧、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检,多数都还算常用,只是不太常用而已。

到了清朝,君王的英文名字再一次冷僻起来。总之,也经历了两个由简到难的过程。

刚坐上北京的龙椅时,顺治帝还是常用的英文名字福临,到了康熙帝就已经开始玄烨了。康熙帝的女儿们,英文名字都比较冷僻,长子允禔(zhī zhǐ tí 三个读音,一般读作tí)二子允礽(réng )三子胤祉(zhǐ )三子雍正帝胤禛(zhēn 为的是兄弟们不集体改英文名字,允禛改为胤禛),经常被提到的还有八子胤禩(sì)十三子胤禵(tí),这里需要说一下,长子和十三子同音,是不是就会出现混淆的问题,那说明在当时禔可能是读zhī或 zhǐ,但我们平常情况下,一般还是读tí。康熙的女儿也都是礻字旁的字,有的字现在都打不出来。比如说胤(礻我)胤(礻禺)。

之后就到了乾隆帝弘历,不是同音字,雍正的五个女儿,英文名字都是常用字。到了乾隆的女儿辈儿的嘉庆帝取名颙琰。而嘉庆帝本名是永琰,即位后为便于兄弟忌讳改永为颙,说明清代不避同音,只避同字,颙比较冷僻,容易避。道光帝本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原因同其父。咸丰帝奕詝,没有改英文名字,说明到了咸丰时期,已经没有那么严格的忌讳要求了。之后的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湉、宣统帝溥仪也不再改英文名字。到了那个阶段,忌讳制度应该是名存实亡了。

不只是要避君王的讳,自己长辈的讳也要避,于是就有了李商隐避父晋肃而不得考进士从而惹得韩愈激愤地写下《讳辩》,大声疾呼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于是就有了红楼梦里林黛玉写敏字总是要少写一笔,即使她的母亲叫贾敏;于是就有了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言诗。杜甫因母亲名海棠,一生诗歌中未有海棠二字;于是还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即使州官名田登,元宵节放灯就成了放火……

看看,两个忌讳折腾了多少代的多少读书人!

那么,忌讳从什么时候已经开始的呢?从《捕蛇者说》里把民风说成人风来看,至晚到中唐就很注重了。还有人发现,汉朝时抄写的《山海经》《楚辞》等书籍,就把启写成了开,说明西汉时期就已经已经开始避汉景帝刘彻的讳了,而把秀才称为茂才却是实实在在地在避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讳。还有人说西周的时候就有忌讳了。而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忌讳》则主张忌讳始于东周。

忌讳,从什么时候已经开始的不能确定,但是忌讳之风到了唐、宋和清朝极为盛行,却是确凿无疑的。

到了我们新时代,根本就不再有忌讳一说了。不但李商隐的悲剧再也不会发生,连林黛玉的麻烦也省了,作为读书写字的人,我们真的生活在了两个几千年来最好的时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有用的涨知识网 » 为何君王的英文名字你绝大多数都不能读
分享到: 更多 (0)

有用的涨知识网 带给你想要内容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