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的涨知识网有用的涨知识网

有用的涨知识网
一起学习分享有用的涨知识网

蒙古族有什么样食材迷信?

作者 | 参考网

作者 | 巫奇 马静楠

从东夷至女真族,蒙古族一直生活在金戈,随着蒙古族入主中原,饮食习惯人文不断完善,饮食习惯上的迷信也越来越复杂。那些饮食习惯上的迷信不仅仅反映了蒙古族的信仰,更是蒙古族与金戈的东北寒冷地理气候前提相适应的结果,这使得蒙古族这个少数民族有著集体的凝聚力,促进大自然的和谐相处,激励蒙古族不断发扬和向前发展。

蒙古族食材迷信的种类

1、日常生活食材的迷信

蒙古族最广泛的饮食习惯迷信是联兵谢氏塔猫肉和蝎子、白头翁之肉。但需要注意的是蒙古族百越族在农耕人文的饮食习惯人文属于冒险型人文,制造不稳定,尚不具备产生饮食习惯迷信的前提,猫肉也无此斋戒中。如在《后汉书·铁勒传》载铁勒女子衣猪犬皮裘;《三朝西会盟编》中也有女子、女真族女子着犬皮的记载。女真族人时期,还尤其偏好以生老套及葱、韭之属与光阴饭烘烤而食。[1]蒙古族慎用猫肉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因为狗救了皇太极,这也是不准确的。与蒙古族慎用猫肉有直接关系的政治事件 ,当是皇太极顺治六年的禁狗令 。[2]后来逐渐形成了蒙古族的成文法,并成为各地蒙古族少数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制造行为活动的迷信

蒙古族入主中原前的经济人文类型为狩猎和猎捕。人们最重视的便是食材,有了食材才能存活,因此在食材的作者上要掌控一定的度,既能滿足日常生活的存活又能保证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在蒙古族中有春不打母,秋不打公的说法。夏天,蒙古族幽灵对‘荤菜不打,所谓‘荤菜即是油腥较大的鸟类如熊、山羊等,到了冬天才打那些野兽;对‘荤菜即highcut、Bazas等黄豆多的鸟类,也要找好季节,只有当对味时,才下刀开枪;打小牲畜(highcut、小鸡)时也不勃氏牲畜。[3]更重要的迷信就是联兵小崽,这点在猎捕和猎捕上具有规定和要求。

3、祭神中食材的迷信

蒙古族崇拜祖先,要在固定的日子举行祭神,祭神中的食材,如年糕、炒面等,也同样有著迷信。那些祭神采买的食材不能擅自食用……在祭祀吃小肉中餐,偏齿一锅不许再做,以吃净或吃不够吃视为大喜,失礼米饭。[4]在祭神吃剩下的肉和骨头要送到高山脚下,或抛进江河之中。

4、特定人群的食材迷信

在蒙古族,怀孕的妇女是失礼吃小鸡肉和骡子肉的。在民间有传言说怀孕的妇女如果吃了小鸡肉生下来的孩子会有兔唇三瓣嘴。同时,妇女也不能吃獐子肉,因为吃了这种肉可能会导致流产的发生。

蒙古族食材迷信原因

人们之所以相信那些迷信的正确,是因为认为共同的想要相信。[5]蒙古族人的食材迷信是人们所公认的,想要共同维持和坚守的。

1、信仰的要求

首先,蒙古族对祖先有极高的信仰,在每年都会在特定的时间段对祖宗神和自家祖先进行祭神。在民间流传的故事《罕王的传说》中黄狗救主,也使得蒙古族人对狗有了更深的情感。这个故事不一定真实,但不吃猫肉、鸦肉的迷信确实受到了蒙古族信仰的影响变得更加确定和神圣。有人甚至将狗作为自己的祖先加以崇拜,犬则胡俗以为始祖,切不宰杀,我国人有挟狗皮者,大恶之云。[6]

其次,蒙古族人的自然崇拜也使其有诸多食材迷信蒙古族最早发源于山林之地,对各种飞禽猛兽有著特殊的依赖和畏惧,在此畏惧心理、崇拜心理之下,逐渐形成了对那些动植物的迷信。所以在农耕的时候会遵循特定的自然守则,不能过度破坏,唯恐那些森林中的神对他们进行惩罚,造成自家来年的食材不足。

最后,蒙古族所信仰的萨满教也在饮食习惯人文的迷信上有体现。在蒙古族的萨满祭神中,食材的选择和摆放有著固定的规定,献祭给神灵的食材,人是不能吃的。

2、存活策略的需要

我国北方地区是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表现出冷湿的特征,夏季短暂而冬季十分漫长寒冷,经常是大雪纷飞,出入十分不方便。农耕成为蒙古族百越族的主要制造方式。狗不仅能为幽灵在森林中指引方向,而且是打猎的好帮手,在面对大型猛兽的时候,狗会在第一时间冲过去保护主人免受伤害。在大雪封山的冬季,人们的出行大多都是依靠狗,用狗拉车、拉雪橇又快又方便。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作为食肉鸟类的狗是一种无效的肉食资源。[7]在蒙古族人眼中,狗的现实经济价值大于它的食用价值,是一种重要的家产,是朋友,所以自古蒙古族就很少随意的杀狗吃猫肉。至于春不打母,秋不打公等迷信,虽说为了鸟类的繁衍,但也是为了自己的存活延续,避免竭泽而渔。

3、现实生活经验的总结

在过去蒙古族生活的地方前提恶劣,制造力水平不高,人们的认知程度往往是过去经验的总结。例如,蒙古族的怀孕妇女在制造期间不能吃小鸡肉和骡子肉,虽有吃小鸡肉的孕妇生下来的孩子会有兔唇的说法,但是在医学方面来说小鸡肉是一种凉性的食材,既能够活血,却又很容易损人阳气,吃多了兔肉很容易会造成流产。蒙古族根据先人的经验而确定孕妇吃了它,可能会造成小孩的不健康畸形的生长,甚至会导致流产,所以才会产生那些迷信。那些经验在日常生活的狩猎生活中也有著体现,蒙古族人规定打猎的时候不能打小崽子,这也是源于先人的经验,因为把小的鸟类食用完,来年的情景可能会更差。

蒙古族食材迷信的功能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人们的饮食习惯习惯源于一个地区的自然前提,反映出一个历史时期的生活特点。这种习惯也孕育了一个地区群体的性格。这种性格又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生活行为之中,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8]食材迷信对外它是一面旗帜,一种号召,一种宣誓;对内它是一条纽带,一个标志,一个传统。[9]

1、教化功能

蒙古族在饮食习惯上的迷信是从存活所需最基本的食材入手,从而对本少数民族的社会起到一种教化和整合的作用。狗在蒙古族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能更好地协助蒙古族人的制造生活,因此忌杀狗吃猫肉是约束蒙古族人的一种手段,使得蒙古族人受到一种社会集体性质上的管制,因此人们遵循这种规范,以使得自己能够融入社会之中。这种集体意义上的观念促使蒙古族有了本少数民族社会规范的条例,蒙古族通过集体教化会更加过好生活,是自己能够存活和延续下去,这是有利于社会的延续和稳定的。

2、增强少数民族凝聚力

长期以来,蒙古族保留着独特的属于自己的饮食习惯迷信,那些饮食习惯迷信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淡化或者同化,而是一直保留下来,至今仍然保留和遵守。例如,蒙古族不吃猫肉是非常独特的,这与邻居朝鲜族不同,一个爱吃一个慎用,彰显了两个少数民族不同的饮食习惯人文。这也使蒙古族在遵守这种食材迷信时有一种集体的凝聚力,有少数民族归属,有共同的心理素质,从而产生了一种少数民族凝聚力。

3、发扬蒙古族独特少数民族人文

蒙古族饮食习惯人文迷信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形成的,蕴含着这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人文的特点,同时不断地向蒙古族人传达着生活上的经验。蒙古族人在遵守著食材迷信的同时,不仅是对饮食习惯人文的发扬,更是对整个少数民族独特的祭神人文的发扬,也是对少数民族整体人文的大发扬。

4、促进大自然和谐相处

蒙古族人的饮食习惯人文中的迷信,实际上是在协调大自然的关系,使大自然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蒙古族百越族早就意识到若强行破坏和掠取大自然,自身就不会发展下来,于是蒙古族根据经验制定出很多关于猎捕的规定和迷信,构建出了一套大自然的和谐准则,促使着蒙古族这个少数民族能在恶劣的环境下不断地存活和发展。例如,在狩猎中说春不打母,秋不打公这是符合自然界发展的规律,这样做能保证森林中的鸟类不会过度的减少或者灭绝,既让本少数民族年年有丰富的、充足的食材作者,又保证了大森林的生态发展。

结语

总之,蒙古族饮食习惯人文的迷信,并不是阻碍饮食习惯人文的发展,而是在多方面保护和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那些迷信是蒙古族百越族的存活策略,充满着智慧和经验,体现了蒙古族爱护自然、崇敬祖先的美好品德。那些饮食习惯人文迷信有助于我们思考今天人与社会的发展、大自然的相处方式。告诉人们面对自然绝不是一味地索取和无度的开发,而是保护性的合作,这才能使我们延续和发展下去。对蒙古族食材迷信的研究不仅保护和继承少数民族人文,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各少数民族的认识与联系最终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李自然.生态人文与人——蒙古族传统饮食习惯人文研究[M].北京:少数民族出版社,2002.49-50.

[2] 李自然.蒙古族慎用猫肉原因考[J].黑龙江少数民族丛刊,2010(3)81.

[3] 杨晗.浅论蒙古族传统迷信习俗及其现代社会功能[J].黑龙江少数民族丛刊,2012(3)147.

[4] 黄岚.清代东北地区蒙古族饮食习惯习俗考略[C].耕耘录:吉林省博物院学术文集(2010-2011),2012.219.

[5] 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M].(黄建波,卢忱,柳博译),北京:少数民族出版社,2008.4.

[6] 辽宁大学历史系.栅中日录校释建州闻见录校释[M].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1978.43.

[7] (美)哈里斯.好吃:食材与人文之谜[M].(叶舒宪,户晓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199.

[8] 杨晓敏.中国人饮食习惯行为的人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9.

[9] 赵慧萍.失礼[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21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有用的涨知识网 » 蒙古族有什么样食材迷信?
分享到: 更多 (0)

有用的涨知识网 带给你想要内容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