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的涨知识网有用的涨知识网

有用的涨知识网
一起学习分享有用的涨知识网

红豆薏仁怎么煮祛湿?(薏仁红豆怎么做最除湿)

谢邀。以下转自武国忠先生博客。(内容较长,请耐心阅读)

谁冒犯了我们的身体:阳虚的年代湿邪在作祟

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

奥运期间,有个病人晚上熬夜看比赛,还吃了很多冰激凌,第二天觉得发烧了,当时体温不到38度,到社区门诊去输液,输完了以后,还不见好。晚上9点多给我打电话求助,此时他的体温已经升到39度多。他告诉我怕冷,我马上问他怕冷的时候想不想盖被子,他说想盖被子。我随即给他开了一个很简单的药方,两个小时就把他的高烧给退下去了。

早在1800多年前,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伤寒论》中说:“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就是说发烧的人虽然体温很高,身上反而感觉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体内寒气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此时再用抗生素等寒凉药物输液消炎退烧,会把外在的一些寒湿之气直接带进体内。

张仲景是《伤寒论》的作者,在他那个时代人们忍饥受冻,疾病以寒邪为主,用热药就可以直接对治。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单纯的伤寒已经很少见了,反而是外寒跟内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湿邪。真正的寒症并不多见,主要是以湿邪为主。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换句话说,阳虚的时代是湿邪在作祟。

门诊时,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现在冬天很少见到真正着凉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可能有朋友会产生疑惑:“武大夫,您说反了吧?冬天气温低,受寒湿侵犯容易理解,可夏天那么热怎么还有寒湿啊?”刚学医时,我也曾有过这样的疑问,直到领悟中医的实质后,才慢慢解开这个谜团。

现代人是生活在一个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环境中,对四季的感觉越来越不分明。夏天该出汗的时候因为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瘀积体内;冬天烧暖气,穿件单衣还冒汗,阳气外越,藏不住精气。人体在这种环境的状态下最容易生病,皮肤开合的功能下降,抵御病邪的能力越来越差了,极容易导致体内湿邪堆积,造成阳气虚衰。湿邪对人体的伤害,比寒邪还要大。

酷暑时节,人们贪图冷气,爱喝冷饮,爱吃凉菜。一杯冰镇啤酒下肚,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透着凉快劲儿。殊不知,为贪图这一时之快,同时也将湿邪深深地埋在了体内,成为困扰我们健康的一个大大的隐患。

每年七八月份叫长夏,此时湿气当令,人体中的脾与之相应。湿在中医里又叫“阴邪”,而脾为至阴之脏,喜燥恶湿,所以脾气在七八月的时候最旺盛。如果长夏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同时,脾主运化水液,它的特点是阳气易衰,阴气易盛,湿邪侵犯人体后最易伤害脾阳,而脾阳的虚弱也进一步助长了湿邪的侵入。

还有的人喜欢吃猪肉,猪肉性味咸寒助痰,肉吃多了也能导致痰湿,如果感觉体内湿重,最好坚持吃一段时间的素食;长期吃电饭煲煲的大米饭,也容易造成体湿。体湿的人可以用薏米红豆汤或锅巴来解决。喝上一阵子薏米红豆汤之后,再喝小米粥来补补脾胃,久之脾健,湿自化。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被湿邪侵害的人好像身上穿了一件湿衣服,头上裹了一块湿毛巾,湿腻腻的难受!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湿邪性黏腻重浊,湿气向下走,就容易聚集在腰部以下,造成膀胱肿瘤、前列腺肥大增生等病症。湿气在体内排不出来,甚至会导致一些怪病发生,如吃土块、砖头、墙皮、生米等异物,这是身体湿邪很重的表现了。 所幸的是,我们还有祛除湿邪的根本方法。既然湿邪能导致体内阳气不足引发多种疾病,那么我们就努力守护好身体的一轮暖阳吧。只要固护好自身阳气,那么身体也就有了自愈大药,仿佛天天都与春天有个约会。

【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 大多数人在夏天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盖着被子吹空调,这种做法能让寒冷的湿邪之气直接侵入到人体,所以现代人真正受寒往往是在夏天。冬天天冷,人们都很注意保暖,反而没有那么多受寒的人。三伏天开空调本无可厚非,但切记一定不要让空调对着人吹,更不要睡觉时开一晚上的空调,特别是盖着被子吹空调。吹完空调后感觉不舒服,可服用健脾化湿的药物。如藿香正气水、保和丸等,会缓解身体不适。

晨起三部曲:自我诊断体内是否有湿的方法

起床时——看感觉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特别疲劳,头发昏,打不起精神来,或是像穿了件湿衣服一样,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那么可以肯定你体内有湿了。

如厕时——看大便 清晨方便后,可以观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马桶上了,一箱水还冲不净。不方便观察马桶的,也可以观察手纸,正常的话一两张纸就够了,如果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这就是问诊单上为什么要问大便的原因)也说明体内有湿了。大便的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帮助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香蕉形的,但现在很少有人是这种健康的大便。体内有湿的情况下,大便的颜色发青,溏软不成形,(这是脾虚的重要标志,很多人都有)总有排不净的感觉。时间长了,宿便产生的毒素积留在体内,则百病丛生。

洗漱时——看舌苔 上完厕所后我们通常就开始洗漱了,刷牙前我们不妨抽出几秒钟,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头。“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舌头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们身体状况的。

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头达不到这些指标,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除了以上主要的三点,还有两个判别方法:

第一,看早上起来刷牙的时候,恶不恶心。很多人说自己一刷牙就呕吐、恶心,嗓子里边总是有丝丝拉拉的、不干不净的感觉,即使有吐痰,也只是一点。

第二,早晨起来感觉小腿肚子是不是发酸、发沉。这些也是湿的典型特征。

承山:消除困扰现代人的“最大顽证” 第一次见识承山穴的威力,还是在我读中学的时候。当时,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我们的教室在地下室里,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出来了,我就感觉两腿像灌了铅似的,不想动,身上很疲倦,脑袋也感觉大了、木了,昏昏沉沉地抬不起来。一连好几天都是这样。班上有个同学,是北京当时一位著名推拿接骨专家的孙女儿,她对我说:“你怎么啦?站起来我瞧瞧。”我站了起来,她蹲在我身后,把住我的小腿,双手拇指各按住我小腿肚子下方正中的一个部位,猛然用力,我就感觉身上像触了电似的,一阵剧痛,我不由得大叫一声!等我缓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已经出了一身大汗,头脑顿时清醒了,也有精神了,腿脚也利索了,一切毛病消失于瞬间。我高兴坏了,赶忙问这是什么绝技,她说:“没什么啊,只是给你点按了一下承山。”

学医后,结识了很多高人,再加上自己在临床上的经验,我慢慢领悟出承山穴的神奇。当时出现那些毛病,主要是因为一天到晚处在地下室那样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感受了湿邪,再加上学习任务重,心理的疲劳带来身体的紧张。疲劳加上湿邪,人就提不起精神了,好比绵绵秋雨中树,枝叶低垂,有气无力。而承山穴正好有缓解疲劳和驱除湿气的功效,经过点按,不仅身上的肌肉缓解了,疲劳消失,而且,因为出了一身汗,湿气基本排除来了,病邪顿时一扫而光。

承山穴,在小腿肚子下方正中,这里,肌肉分成“人”字形,承山穴就在人字中间。它为什么会有这些功效呢? 顾名思义,承山就是承受一座山!山,就是我们的人体,人站着的时候,小腿肚子会紧张,承山穴位置是筋、骨、肉的一个纽结,是最直接的受力点。

人体这一百来斤,全落在这一点上。山,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我们承受的压力,每个人又要承受学习、生活、工作的压力,这些压力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无形的山,压力在身上背久了,就会使人感到累,使人产生疲劳感。

这种压力,承山穴也会帮人承担,所以说,它是一个为人缓解疲劳的穴位,无论我们遇到多大的“山”,只要轻轻按压承山,它都会挺身而出,帮我们承担压力,缓解疲劳。我在临床上经常用双承山配双肩井,治疗由疲劳引起的腰酸腿疼,有很好的效果。下班累了的时候,我也会用这两对穴位,为自己消除疲劳。

承山穴是我迄今为止发现的去除困扰现代人健康的最大顽症——人体湿气的最好的穴位,其效果跟薏米红豆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为什么呢?承山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承山穴一方面是全身承受压力最多筋、骨、肉的集结之处,另一方面又是人体阳气最盛的经脉的枢纽,所以,它能通过振奋太阳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

大多数人,只要轻轻一按他的承山穴,都会有明显的酸胀痛感,这都是因为体内有湿的缘故;而按揉承山一段时间后,我们会感觉身上微微发热,这就是膀胱经上的阳气在起作用了,身上的湿邪,正随着微微升高的体温向外散逸。游泳的时候,人的小腿肚子会抽筋,这是因为人在水里感受了寒湿之邪,这时,也只要赶紧揉一揉承山,抽筋的症状就会缓解或者消失。

按压承山穴,是要有讲究的。前面说的那位同学帮我按压承山穴,手法相当狠,这是要用来帮我发汗、治病的,所以不得不用这样的重手法,以一鼓作气,驱除病邪。但平时我们用来驱除湿气,缓解疲劳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如此了。承山穴按上去会非常的酸痛,如果手法重了,人会受不了,所以,揉按承山的时候,我们开头只能轻轻地按,轻轻地揉,以感觉到酸胀微痛为宜,慢慢地,可以加重手法,千万不要把别人或自己按得剧痛难忍。谁都怕疼,在能保障效果的情况下,咱们应该尽量把疼痛减少到最小。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既可以调动承山穴,有没有任何疼痛呢?当然有!那就是站桩养生法。 很多朋友反映,自从坚持练习站桩,腿肚子变得有力了,精神变好了,大便也成形了。尤其是“大便成形”这一项,有人不解,说:“我还来得及熬您说的薏米红豆汤喝呢,怎么体内的湿气说少就少了呢?”我说:“站桩难道就不能去湿气么?”

我们练习站桩的时候,脚跟要稍稍抬起,重心要落在脚掌前三分之二处,也就是涌泉穴上,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感受一下,受力部位是不是偏于两腿前外侧和小腿肚子?两腿前外侧受力鼓动了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经,能促进人体气血的通畅;而腿肚子所受的力,正是作用于承山穴。所以,站桩也实在按揉承山穴,同样能达到减缓疲劳,去除湿气的效果。

我们摸摸普通人的腿肚子,会感觉软软的,但如果练了一段时间站桩,再摸他的腿肚子,你会发现,变硬了,这就是站桩自动产生的,小腿不一定会加粗,但是会变得结实。腿肚子硬实了,全身的抗疲劳能力、自动去湿能力也就强了,这是因为,那里有一个硬实的承山穴在辛勤工作着。所以,站桩的最高境界是不练而无时无刻不在练,因为人体在长期站桩时,体中不断体会和调整,已经练就了一套自我强大的自我调节功能,使人体无时无刻不在调动相关穴位的作用。

不要以为这个境界高不可攀。在站桩的日子里,经常摸摸你的腿肚子吧,哪天你发现它比以前硬实了,就说明,你离这个境界不远了,到那个时候,你再看看自己的身体是一个什么状态!

薏米红豆粥:人人皆宜的去湿佳品 祛除体内的湿气,方法非常简单,只需两个“药”。这两个药能当茶喝,能当饭吃,而且能解决大问题的。一是薏米,一是红豆。这两种东西,不需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样抓一把,洗干净后放在锅里面加水熬。熬好后就是去湿健脾的佳品——薏米红豆粥了。

熬薏米红豆粥是有很多技巧和讲究的。薏米很硬,红豆也很硬,如果放在锅里一直熬,大概熬一个多小时还不烂,很浪费火或者电,而且搞不好还会把水烧干,造成糊底。我建议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锅里加进去足够的水,烧开后熄火,让薏米和红豆在锅里闷半个小时,再加火,烧开后再闷半个小时,红豆粥就煮成了。第二种方法更简单,就是把咱们家现在不常用的保温瓶洗干净,把薏米和红豆放在里面,再倒进去开水,塞紧瓶头闷着,每天晚上这样弄好,早晨起来就是粥了,正好当早餐喝。这是非常省事的,也最节省能源的,不用去熬。

薏米红豆粥有个好处,就是怎么熬都不会发粘发稠,总是底下是熬烂了的红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红色的汤,薏米和红豆的有效成分大半在汤里。由于熬粥的时候,水放得很多,这些汤可能就够我们喝半天了,正好可以当茶喝。如果是夏天,上午就得争取把它喝完,因为喝到下午就馊了。沉底的那些薏米和红豆依然可以吃,如果觉得口感不太好,可以拌点白糖。这可不是既能当茶喝,又能当饭吃吗?

至于功效,那真是非同小可。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红豆,在中药里称作“赤小豆”,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因为它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去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红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不给脾胃造成多大负担。

关于薏米和红豆的“消肿”作用,也很有意思。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肿就是水肿。试看今人,十个里面起码有五六个身体发福,这也是肿,叫做体态臃肿。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浅而已。去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所以,治疗水肿必用红豆,而实践证明,薏米红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

湿邪是造成现代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的根本,而薏米红豆汤是对治湿邪最好的药。我在临床上给病人开完方子后,总要嘱咐他们饮食起居的一些注意事项,其中嘱咐得最多的就是回去熬薏米红豆汤当茶喝。对于实在不具备这个条件的病人,我会让他用薏米和红豆熬粥,作为晚餐的主食。曾经有学生问我:“您怎么逢人就让喝薏米红豆汤、薏米红豆粥呢?”我说,因为体内有湿是现代人的通病,薏米红豆汤人人皆宜。实事就是如此,我有一位病人,经营着一家大型公司,喝了我的薏米红豆粥后,感觉非常好,竟然吩咐他们公司的厨房每天早上都用薏米和红豆熬粥,给早到的员工做早点;把熬出来的薏米红豆汤,装在好几个大保温桶里,供全公司员工饮用。

经常有人问:“为什么薏米红豆粥煮不成粘稠状的呢?”还有人自作聪明,对我说:“我在熬薏米红豆粥的时候,加了一小把大米,结果粥就熬稠了,味道那叫一个美啊!”

我说:“千万不能加大米进去!”为什么?因为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湿性粘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红豆和薏米都是去湿的,本身不含湿,所以它们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中医恰恰是利用了它这种清的性质,来把人体的湿给除掉。一旦加进去大米,就等于加进去了湿气,所以整个粥都稠了。味道虽然更好了,但对于养生来说并非好事,就因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红豆、薏米就都白费了,功效全无。

薏米红豆粥的加减 很多跟我见习的学生问我:“早就听说您善用经方,但现在看您的方子,怎么连经方的影子都找不到呢?”“经方”即经典的药方,也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列举的方子。实际上,经方不是死的,它们千变万化,可以根据临床加减。我只是在张仲景的原方上做的加减比较多而已,其实依然完全是经方的思路。把经方用到这种程度,是需要功夫的,我不要求学生马上做到这一点,而是让他们先好好学习经方,掌握经方,以后再结合临床慢慢体会,学会加减。此法甚好,能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导上去。

在传授养生方面,我也遵循这个思路,不紧不慢地引导大家逐步深入。前不久,我给了大家一个去除湿气的食疗方:薏米红豆粥。大家在使用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有了体会,很多朋友都发来良好的反馈,说是有效果;有的朋友结合具体的疾病,问得更详细;还有的朋友问,能不能在薏米红豆粥里加点别的东西。看了这些问题,我很欣慰,感觉有必要更进一步,向大家介绍薏米红豆粥的加减法了。

平日思虑伤神、劳心过度而运动量少的人,往往脸上没有血色,精神也不够充沛,甚至心悸、贪睡,感觉头重如裹,心中空虚。这是体内有湿加上心气不足的表现,可以在薏米红豆粥中加一些桂圆同煮。桂圆甘温,能开胃健脾、安神补血,能振奋心阳,温补心气,使人精神饱满、中气十足。而且,单纯的薏米红豆粥味道很一般,加上桂圆后,就变甜了,淡淡的甜味,来自炎热的南方,纯属天然,它不仅能驱散我们体内的湿气,而且给我们的心带来生机与温暖。我们就叫它薏米红豆桂圆粥吧,它特别适合强劳力劳动者,也很适合中老年人。

年轻人容易出现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这都是心火过旺、湿热内扰所致,可以在薏米红豆粥中加上百合或莲子同煮,或者两种都加。百合能润肺、养颜,又能清心火、安心神。莲子最能养心、清心火,同时又能健脾、补肾,但是莲子稍有滞涩作用,身体比较瘦弱的人可以用,但那种体内淤滞较多的胖子恐怕就不宜用了。用莲子的时候,要去掉里面的心。当然,如果嫌这个粥没有什么味道,还可以加点冰糖。在各类糖中,只有冰糖是凉性的,能清心火。

如果着凉感冒了,或是体内有寒,胃中寒痛,食欲不佳,可在薏米红豆粥中加几片生姜。生姜性温,能温中驱寒,健脾和胃。注意,生姜不可多放,多放就使粥变得辛辣了。如果想在这个粥里加点调味的,那就只能放红糖了,红糖也是性温的。值得一提的是,妇女产后的保养时,喝这个粥要去掉薏米,可在其中再加点大枣,大枣能温中、健脾、养血是非常适宜的。 肾虚的人,可在薏米红豆粥中加一些黑豆。因为黑色入肾,而豆的形状也跟肾十分相似,是补肾的佳品。 现在人们常说的脚气病,的典型的湿热下注。可在薏米红豆粥中加上黄豆,食其粥,同时用熬出来的汤洗脚。内外同治,效果甚佳。

如果咳嗽,还可以把生梨去皮去核切成1-2厘米见方的小块儿,加入薏米红豆粥中同煮,可以润肺、化痰、止渴。

山药和南瓜也可以放在薏米红豆粥中同煮。山药号称“气死小人参”,有时候,它比人参的补益作用还大,它是补脾胃的圣品,而且能强肾固精,润肺益气。南瓜能补中益气,还能消炎、止痛、杀虫、解毒,它是直接入我们的胰脏的,对保护胰脏,预防糖尿病来说,是非常好的东西。曾有病人向我反应,他和爱人、儿子坚持每天晚餐吃薏米红豆南瓜粥,吃了28天后,三个人的大便都变成了“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型的很通畅”了。我说:“不错,你统计得很准确,28天,正好是人体的一个生物周期。经过了一个周期的调理,终于见到效果了。”

经常有人问我:“能不能在薏米红豆粥里加芡实?”我不明白大家为什么对芡实如此情有独钟,是因为它很贵么?是因为古人推崇“芡实补虚”么?芡实固然是好东西,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吃的。芡实性涩,对于那些身体虚弱,甚至出现早泄、遗精、滑精的人来说,它可以固涩精液、补中益气,是滋养气血、使人强壮的食品。但现代人生活条件这么好,真正体虚的恐怕没几个,大多数人体内都是实邪壅滞,如果再吃固涩性的食物,只恐把邪气敛在体内,后患无穷。虽然《神农本草经》中将芡实列为上品,但我们也不能迷信古人的说法,还得根据现代人的体质而取舍啊!

还有一点值得说明一下,怀孕中的孕妇要是自我感觉没有很重的湿邪最好慎用或忌用薏米,但可用红豆,我们可以给薏米红豆汤做一个减法,减去薏米,再根据上面的思路做加法,可以适量加些大枣百合枸杞等其它的品类。同样能做成既能去湿,又有其他效果的汤来。

这里是一个基本的思路,大家可以多了解各种食物的性、味,举一反三,自己进行加减,组成更多适合自己体质的饮食来。这样,食物才能真正成为养生的佳品。最后还是要强调一下不要加大米哟!因为那就有违此方的初衷了!

为了简明起见,我画了一个表格,附后:

附录:武国忠与网友的对话

spring :最近一直将芡实+薏米+淮山打粉服用,现在准备加入红豆

博主回复:芡实千万不能用。芡实性涩,现代人体内滞涩太多,气机不畅,不能再滞涩收敛了。我现在在临床上也极少用滞涩性的药物。可去点芡实,加入红豆。山药留着没事。

dayu:武老师,可以加大枣、花生米吗?

博主回复:可以加,加了会很好喝。大枣要掰开,这样粥就能熬甜了。 自然生命:武老师好!薏苡仁,红豆都是性微寒,体质虚寒的人可以久喝吗?是否可以加点如生姜以制其微寒之性呢? 博主回复:薏苡仁微寒无妨,入脾助脾阳;红豆是平性的,且色红,可入心助阳。所以其微寒可以忽略不计。绿豆才是寒凉性的,所以我不提倡用。不用加生姜之类,加了会很难喝。

寒来暑往:武老师,我一直是在用薏米、芡实、绿豆做汤,主要是身上有几处牛皮癣,这样可以达到食疗的目的吗?谢谢老师!

博主回复:芡实别用,芡实主收敛,把湿气敛住了,不好。 求医问学:"赤小豆,除了赤豆、红小豆、饭豆等别名,又称为红豆。在本地市场,赤小豆和红豆则是两种色泽接近,长相却不一样的干豆。赤小豆呈细长形,颗粒比红豆小;红豆呈圆柱状,表面为暗棕红色。 向几名中医师查询,他们说,赤小豆与红豆尽管长相不同种属却相同,同属豆科植物,性质和营养成分也接近,只是赤小豆的功效强些,所以中医入药都用赤小豆,而红豆则只供一般食用。

" 请问老师,您文中提到的祛湿的是不是应该用体形较为细长的赤小豆呢?

博主回复:对啊,北方往往把红豆也叫赤小豆。但我们食用上,还是用红豆,别用那种药用赤小豆吧。

(转载者按:从新历5月到10月食用,今年新历5月6日是农历立夏,吃起来吧)

扶阳祛湿的“三子养亲汤”(武国忠)

三子养亲,养亲指老人和小孩,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湿浊是现代人最大的健康顽敌。这也是我反复强调“阳气不足,湿邪不去,吃再多药品补品都如同隔山打牛”的意义所在。老百姓都知道治病要除根,那么怎么才能出病根呢?其实祛除痰湿就是在挖病根,哪怕是认为不治之症的恶病,都能通过这种治疗取得明显效果。

道理很简单,痰湿是滋生疾病的温床,祛除痰湿,改变人体的内环境,很多疾病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关于除湿,我也介绍过不少方法。例如薏米红豆汤、锅巴、面包干等。这些都是侧重于食疗的。对一些体内有湿邪但还没形成疾病的朋友使用起来有着很好的效果。

但是体内湿邪过重,已经引发了各种顽疾怪病的朋友,就需要使用这篇文章里我介绍的方法了。这个方法也很简单,叫做三子养亲汤。

就是用炒莱菔籽、炒白芥子、炒苏子打粉冲服。有化痰、理气、除湿、温中、降逆的功效。简单的三样中药,既清除了体内的湿邪毒素,又疏通了经络调养了气血,还增补了脾胃功能。

对于咳嗽、痰湿、哮喘、湿疹、高血脂、脂肪肝、脂肪瘤、疤痕体质等慢性病有着非常显著的疗效。这三味药在中药店都能买到。炒莱菔籽 150g、炒苏子150g、炒白芥子100g,在药店打成细粉。每次服用5g,一天三次,服用一个月为一疗程。用开水冲服,这个药没什么异味,稍微有点辛辣。

苏子和莱菔子有温中理气的作用,白芥子主要是化痰除湿。此方还对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带下病等妇科顽疾有很好的疗效。 三子养亲汤在临床应用上,犹如常山赵子龙的一条长枪,使用起来可以说是一当十,所向披靡。我在天涯网开帖子解答网友提问的时候,时常被帖子里五花八门的病所震动,不禁感叹人活着是多么不易,健康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人与人的身体状况、生活环境、性格性情等千差万别,所以也就有了繁多复杂的症状。作为医生,一定要抓住疾病的共性,不但对症施治,更要辨因施治,才能直捣病灶。三子养亲汤,顾名思义,就像三个孩子孝敬父母一样,我们的身体,有了这三味药的时时守护,才能真正做到治病除根,养生固本

《韩氏医通》卷下:三子养亲汤 【别名】 三子汤(《寿世保元》)。

【处方】 紫苏子 白芥子 萝卜子 【制法】 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 【功能主治】 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 【用法用量】 每剂不过9克,布包,煮作汤饮。不宜煎熬太过。

若大便素实,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3片。

三子养亲汤—消食化痰是妙方 晚睡晚起,加班熬夜,夜生活太多丰富,吃太多的夜宵,不吃早饭空腹上班,缺乏运动,几乎没有机会晒到太阳,多种代步工具……,再加上环境的污染,都危及着我们的生命健康。前不久,报到这样一名患者,一个4岁的小姑娘,模样长得很可爱。

据她父母介绍小姑娘经常咳嗽,断断续续有将近2年了,曾用过很多抗菌消炎的西药,也试过很多中药,效果甚微。这次是来东北探亲,碰巧女儿感冒了,亲戚介绍到大医院致知名医生看看。 医生仔细询问她有什么不适,她妈妈说,明显症状就是咳嗽,吐白痰,还有食欲不振。医生让小姑娘张开嘴看看,发现舌苔厚腻,摸摸脉,发现脉数滑。

医生心里嘀咕着:按理说,这种情况不应该发生在这么小的孩子身上。但据其症状来看,属于食滞伤风,于是医生给她开了一个消食化痰,降气止咳的方子,用三子养亲汤加味,即苏子6克,白芥子5克,莱菔子9克,茯苓12克,半夏6克,陈皮6克,前胡6克,紫菀6克,焦三仙各10克,内金6克,一共3剂。 这个方子中,虽然药材样数多,但它的原型是“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汤由白介子、苏子、莱菔子组成的,来源于《韩氏医通》,

原文记载如下:“三子养亲汤,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治凡人年老形衰,苦痰气喘嗽胸满。……上各微炒,生绢或稀布小袋盛煮汤,可随甘旨饮嗫,勿煎。……每剂不过三钱,不宜煎熬太过,若大便索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原方主要治疗老年人的痰壅气滞、咳喘食少。由三种植物的种子组成,故名“三子养亲汤”。

这三个“子”我们在食物中其实也经常能见到,如烤肉时包肉的苏叶,它的籽儿就是苏子;冬天北方要腌芥菜疙瘩,“白芥子”就是芥菜的籽儿;莱菔子大家熟悉,就是萝卜籽儿。其中,苏子是降气的,莱菔子是下气祛痰的,白芥子是促痰排出的,而且三个“子”都是温性的。三药合用,不仅具有化痰作用,而且有较强的行气作用。

由于莱菔子能够消食化痰,行气消胀,所以,本方对寒痰或湿痰伴有饮食积滞,脘腹胀满者最为适宜。这也正是医生近年来常感疑惑的地方。过去,小孩子出现久咳痰多情况并不多,主要是由于生活条件有限,而现在生活好了,好吃的好喝的全堆在小朋友的面前,再加上小朋友的肠胃消化功能不太健全,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么多食物,日积月累就出现问题了。

这也验证了那句古话——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其实,不仅仅是小孩子,很多成年人也有这方面的问题,在现代医学上,称之为“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本身就是一种衰老的表现,即便得病的时候只有四十岁,但从代谢机能上和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无异,而那些存留在体内不能及时代谢出去的东西,是需要有火力燃烧和推动的。

生活中有很多肥胖的人,看上去很强壮,其实“十个胖子九个虚”,相比他们超标的体重,一般都是阳虚的,所以驱除他们体内的痰湿最好的方法是用“三子养亲汤”,因为痰湿是阴性的,非温热性、阳热性的药物不能运化出去。用小剂量的三子养亲汤代茶饮,长期服用,可以起保健作用。如果治疗寒痰或湿痰阻肺的咳喘证,需要与二陈汤合用;如果慢性气管炎或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时,外寒内饮症状的,需要与小青龙汤合用。如果你觉得天天用这三样当茶喝麻烦,而且仅有痰多气喘的毛病,可以每天睡觉前用白水煮萝卜,蘸点酱油当零食吃,一个月后保证全消失。

为什么呢?萝卜如果生吃的话,可以去上焦的热和痰,比如我们春天的时候因为天气燥热流鼻血,或者干咳、嗓子疼,吃生萝卜和梨就比较合适;而如果你明显地感到自己消化不好,或者知道这顿又吃多了,问题一般出在中焦。煮熟的萝卜,也就是熟的莱菔子,解决的就是位于中焦的脾胃问题。 一个多月后,医生上街买菜,偶遇那位小姑娘的亲戚,便随口问一下孩子的情况。

她说:“吃了你开的三剂药后,咳嗽吐痰的情况明显减轻了,食量也增加了不少,于是又吃了三剂,病情全好了。他们一家就高高兴兴回家了。”“噢,那就好。” “诶,哪有那么简单!谁想到回家后又犯了,听她妈妈在电话里说,回家后小姑娘吃了太多的零食,出去疯跑一阵估计是着凉了,结果又和上次一样感冒了。幸好,你开的方子还带在身边,就照着方子抓药,这下才全好了。”“哦。哎……”

武国忠:这么吃饭让你湿气缠身!老中医教你最健康的煮饭方法

日常生活中,我们长期感受外界寒湿之气,及长时间地喝茶、吃冷饮,甚至长期吃水果,都容易造成体内湿邪过重。除了避免寒湿和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建议使用古法烹制米饭以祛除大米中的湿气。

古法烹制米饭更健康我国很大一部分地区都是以米饭作为主食,在长年诊疗过程中我发现,长期吃米饭的人,特别是南方人,非常容易得脚气病、湿气病。南方的气候本来就多湿,稻米又是生在水里,也含有湿气。

潮湿的气候加上人们常吃带湿气的米饭,这样身体没有湿邪才怪呢。做米饭时会有水蒸气,蒸气是大湿大热的,更是进一步增大了米饭的湿气。带有大量湿气的米饭吃到胃里,增大了脾的运化难度,使人很快就能把肚子吃到有撑胀感,而湿气也滞留在人体内了,危害无穷。“脾主湿”,所以脾功能不好的人不大适合吃米饭。

但这与人的体质关系并不大,从烹调的角度来说,我们吃的都是生米。我们根本没有理解传统米饭做法所蕴含的养生妙理,简单地以为只要把米蒸成米饭的形状,就算“生米煮成熟饭”了,其实大家吃的还是生米!难道我们对米饭就没有什么好办法吗?我翻看了很多资料,咨询了很多长辈,有机会外出去不同地方的时候也随时和做饭的主人们聊天,还真让我发现了这其中的门道。原来只有现在的米饭才会让我们吃进去大量的湿气,过去的米饭是真正的熟饭,一点都不湿。

那么过去的米饭是怎么做的呢?在现代化程度还没有这么高的时候,人们做米饭还都是遵循煮、滤、蒸这3个步骤的,即下锅时,将大米和适量水同入锅中,大火煮沸,滤去米汤,再将大米倒回锅里,改文火蒸熟。这是传统的做饭方法,只不过电饭锅和锅炉问世之后,传统蒸米饭之法就渐渐被淘汰了。

传统方法做出来的饭里边就不再有湿气了,因为湿气一部分化到米汤里去了,另一部分在文火蒸煮的过程中发散出去了。知道了这个情况真是让我感慨:科技的进步一定带来我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吗?从做米饭这件小事来看——未必啊。我到底是怎么找出米饭制作的秘密的呢?还要从有一年我去一个山区开研讨会说起。那里地处皖西南,长江北岸,属于大别山余脉,山川秀丽,空气清新。

但刚到那里的时候,我心里挺紧张的。当时正是秋季,山中难免秋雨绵绵,加上当地以稻米为主食,稻米也含有湿气,湿湿相加,这湿气可更重了。《黄帝内经》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这里可不像是开会的好地点啊。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去了,召集聚会的“东道主”朋友古道热肠,一路不断向我介绍家乡的风物。

这里地处偏僻,没有受到太多现代化的洗礼,古风犹存。山间秋草萋萋,秋果累累。山里的人,都像我这位朋友那样,清瘦清瘦的,精神健旺,看样子体内并没有什么湿气啊。我不禁疑惑了,这是为什么呢?朋友的老母亲在用土砖垒砌而成的灶台旁点燃柴草,为我们做饭。

目睹了这里做饭的全过程,我心里的疑团就被解开了一大半。这里的做饭方法是:把米和大量的水放在锅里煮,煮开后,滤去米汤,再把这些半生不熟的米倒回锅里,用小火慢慢蒸熟,成为真正的熟米饭。这样做出来的米饭吃进嘴里,感觉很蓬松,很香,吃多了肚子也不胀,使我饭量比平时增大了一倍。

吃过饭之后,我还感觉尿比以前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仔细一琢磨,才想起稻米有利水的功效。喜爱养花的朋友都知道,很多盆栽花草,如果浇水过多,植物的根长时间浸泡在水里,就会腐烂,发出一股酒精味,但是,水稻的根一直浸泡在水里都没有腐烂。

为什么?就是因为它能耐水、利水。按照上面的方法做成的米饭,祛除了稻米中的湿气,但仍保留了它的利水功能。这样,它不仅没有湿气,反而能帮助排除体内固有的水湿,真是太妙了!稍微勤快点,生饭变熟饭真正做熟了的米,有利尿之功而无湿气为患,是养生的佳品。

但有的朋友会说,我家也没有土锅土灶啊,那我只能忍受湿邪入体了?别着急,并非只有用上面介绍的传统方法做成的米饭才有这个功效。其实,只要我们稍微勤快一点,用现代化的炊具也是可以进行这个“煮、滤、蒸”三步走的操作程序的。

首先,当把米放到饭煲里的时候,尽量多放一些水,按下煮饭键,在水煮开后,打开饭煲,把多余的水滤出来,然后再继续煮饭,做出来的米饭就大不一样了。滤在一旁的米汤还可以喝,是滋补的佳品。有人也许要问,稻米的湿气到了米汤里,喝米汤不是又把湿气喝进体内了?不用担心,湿气溶到水里,就不复存在了。

如果读者朋友嫌上边的方法比较麻烦、不愿意尝试的话,没关系,把米做成“熟饭”,不再“吃生米”也还有别的方法,最典型、最简便的一种就是熬粥。把米放在火上长期煎煮,可以逼出其中的湿气。所以喝粥可以温里健脾,因为粥里湿气少。再说说锅巴、馍片和面包干除了古法做米饭、熬粥,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吃上熟饭呢?

我看过这样一个有关中医的事例,让我深受启发。有一位老中医,每年春节都要回农村的老家探亲。

回去以后三乡五里的街坊邻居,有个头痛脑热、不舒服的,都请这位老先生来看病。其中一个小孩是长期的胃病,从他七八岁开始老先生就一直给他治,小孩吃老先生的药很有效,连着治了两三年,但一直不能根治。到第四年的时候,这个小孩没有像往年一样来治病。老先生对这个小孩印象很深,于是问周围的人:“那个小孩怎么今年没过来,胃病好了吗?”

旁人告诉他说小孩的胃病好了。老先生问怎么好的,旁边的人都说不知道。老先生知道这个小孩的病很难缠,不会轻而易举就好了,就说:“你们把他给我找来,我问问他到底是怎么好的。”邻居把这个小孩找来了。见面之后,老先生发现小孩面色红润,没有了往年的晦暗之色,给他把了把脉,脉象平和,果然好了。老先生问:“每年吃药都没去病根,怎么今年就彻底好了呢?”“您不知道,我有一个远房亲戚,他看我吃完您开的药之后,胃还疼,他就让我吃一种药,吃完后我的胃舒服极了。”小孩说。

老先生心里奇怪了:“他让你吃的什么药呢?”小孩嘿嘿一笑,说:“我告诉您,其实它不是药。”老先生更奇怪了:“那是什么呢?”小孩做了个鬼脸,说:“他让我吃的是干馒头片!把馒头切成一片一片放到炉子上,烤成干馒头片天天吃,我吃了一段时间就好了。”老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是,逢人就说,小孩的亲戚才是真正的良医啊。这个干馒头片治好胃病的事例让我深受启发。

锅巴、干馒头片、干面包片,这三种都是很简单的食物,也都是对除湿非常有效的食物。中医里有一个理论,叫“焦香者入脾”,认为焦香的东西有燥湿、化湿的功效。所以中医主张用焦香的东西来健脾、化湿。比如由湿邪引发的慢性胃炎,中医通常就会用一味药叫焦三仙来治疗。焦三仙实际上是三味药组合而成的——焦麦芽、焦神曲和焦山楂。同样,锅巴也是焦香入脾的好食物。

临床上,我遇到患者有湿邪的时候,就会告诉他要尽量减少米饭的摄入量,尤其是湿症比较严重的患者,要尽量多吃一些面食或者锅巴,这样对缓解体内湿邪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我说的锅巴不是超市里卖的那种小零食,而是在蒸米饭时,米饭底部和锅相接处,形成的焦焦的那一层。锅巴又叫“锅底饭”,煮饭的时候,黏在锅底部烧焦的饭,一般呈黄色,吃起来又香又脆,可以煎成香酥锅巴,调味后做点心食用。

干馒头片、面包干也有同样的功效。干馒头片不是时间长风干了的馒头片,而是把馒头切成片,放在炉子上烤干的。而香脆的面包干则可以在超市和面包房购买到。在日常生活养生保健中,锅巴、干馒头片、面包干就是焦香入脾、健脾化湿的最好的药。

这三种食物也非常易得。听说现代的年轻人们都喜欢烘焙这个很小资的厨房艺术,烤箱也成为了很多年轻读者家中的必备,我想,用烤箱烤馒头片和面包,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如果在家自制,最好都别加调味品,保持馒头片和面包干的原味,是最好的了。对于体内有湿引起胃病的朋友,这三种食物真是既能充饥又能治病的良药。有些患者来我这里求诊,进门就问我有没有什么良药、特效药。

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世间哪有包治百病即时见效的灵丹妙药呢?我虽然理解患者急切的心情,但也还是要说,养生治病的妙药往往就在日用平常间,只要有心就能找到,而治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持之以恒的心态才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有用的涨知识网 » 红豆薏仁怎么煮祛湿?(薏仁红豆怎么做最除湿)
分享到: 更多 (0)

有用的涨知识网 带给你想要内容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