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疑问是,《时间简史》是一本科普书吗?诚然,霍金在图书编辑的循循善诱之下,并没有在这本书中加入太多的天体物理学公式,甚至是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宇宙间的秘奥娓娓道来。但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这本书仍然深奥难懂。
记得个人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初中,借出后被物理老师逮个正着,经过他谨慎地审读,觉得自己尚且一大半读不懂,实在不适合中学生阅读,从此便再未在那架科普类图书中看到类似的身影。在那些趣味数学、趣味物理的旁边,只余两套总也凑不全的《十万个为什么》。
因为这些都是十多卷的大书,如我这般不走心的读者,往往会觉得自己从头到尾只读过一套科普书。
仅从书名来看,如今勉强会被人们理解为科普图书的只有最后三本,其余只能算是实用技术的自学教材。甚至,这一领域的图书才是那个时代优秀科普图书的典型。
直到21世纪,在国家有关科普工作的文件中,仍然强调,在科普工作对象上 ,要把重点继续放在青少年、农村干部群众和各级领导干部身上。给青少年《十万个为什么》,给农村干部群众《养鸡500天》,给领导干部《今日电子学》。
有些东西从未改变,只是市场对图书提出了新的需求。
于是,我们才能在2017年开始颁布的中华优秀科普图书榜中看到这些名字,《三体中的物理学》《数学简史》(不是克莱因那本!)、《玩转科学的艺术家》《数字博物馆:从零到无穷的故事》《日益寂静的大自然》、生命奥秘丛书、《地球与生命》《走进中国科学院博物馆:听化石的故事》《图案密码:大自然的艺术与科学》《癌症的消亡》、科技改变中国、《这里是中国》《名画在左,科学在右》《纽约:一座超级城市是如何运转的》《天气预报:一部科学探险史》(以上图书为2017-2019年度榜单成人原创、引进部分)。
不一定给领导干部,多半不是给青少年,一定不指导工农业生产,真正的服务大众。在回顾中国出版行业如何完成如今的华丽转身的同时,我们不妨照例列举、介绍一些小众的出版品牌——
1. 第一推动丛书/湖南科技出版社 & 哲人石丛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谈到科普图书,很难绕过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第一推动,甚至很多资深读者都愿意将1992年当作中国内地新的科普元年,因为在那一年,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第一推动——《时间简史》。在此以前,不是没有更好更优秀的科普类图书,更不乏相关领域的名著翻译,但《时间简史》确实是当代第一部达成破圈效应的科普类著作。
当时的图书工作者们运用了一个如今看来颇为落伍的营销手段——身残志坚的霍金教授——令这本书甫一出版,便成了全社会热议的话题。
其后,1993年起第一推动丛书第一辑陆续出版,丛书系列逐渐成型,更有沈昌文先生妙手推动,创设了高级科普的品牌形象——
它所叙述的不是某种现实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而是一种科学精神,或曰科学的原动力,这是科学的最高级问题,也正是每个有教养的知识分子,每个人文科学工作者所必须关注的事情。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贴出原话,是因为如今许多科普图书的出版与被阅读,或多或少都得益于沈先生关于高级科普的定义。而作为最直接的得益者,湖南科技出版社在第一推动丛书之后,又在新千年陆续推出了科学家传记系列数学圈丛书等。而2018年,第一推动丛书出版25周年之际,再版的包含4大系列49种图书的典藏版,经典意义与价格一样夺人眼球。
而在高级科普领域,与第一推动丛书可谓双峰并峙的,还有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哲人石丛书,同样是一套经久不衰的科普作品。从1998年的《确定性的终结》,到最近因为疫情爆火了一把的《大流感》,这套累计近140册的丛书也在2019年推出了十四册的珍藏版。虽然社科出身的自己一定读不懂大部分,但考虑到价格优势,也忍不住购买了一套。至于今年陆续出版的汤森《技术的阴暗面》等,也非常值得一读。
2. 博物系列 & 科学史译丛 /商务印书馆
既然提到高级科普,那便不得不牵扯到其他几个词汇,譬如博物学科学史科学哲学,以及新知。其中的有些词跨越了20个世纪,有些词在20世纪方成为显学,有些词则在20世纪末才刚刚诞生。这些词汇构成的难题是,究竟哪些书才应该被称为科普,科普的对象是谁?
《十万个为什么》与《养鸡500天》所指示的科普图式是知识普及与指导生产,而这在沈老的科普图式中,即使不是低级,也与高级相去甚远。传递科学精神的宽泛要求,给定义带来困难;如果不仅止于科学知识的普及,我们究竟如何才能约定科普的范围?是严肃科学配以明快陈述,还是只要提到科学就行?在以上提到的四个词语中,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名字中虽然明确提到了科学,但似乎又与科技或者普及毫无关联。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科学史译丛,目前出到第十三本,部分书目与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科学源流译丛重合,两套书均由这世上绝无仅有的译者张卜天翻译,
而用张先生自己的话来说,他的工作从纯理性的‘知晓’转向(了)更神秘、理性无法统辖的领域。这些涉及炼金术神秘学宗教抑或圣经的书籍,显然大部分处于人类知识中纯理性的部分之外,更谈不上普及科学知识了。
但它们确实有助于传递科学精神,或曰科学的原动力。
相似的情况还发生在新知领域。究竟如何定义新知,当一本书在讨论微生物、细菌、现代医学、大气、煤炭对世界、社会、人类生活的改变时,我们阅读的究竟是一部科普作品,还是一部社会人类趣味史?
了解(人文社科、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成果的内容,思考其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固然是明了社会变迁趋势的必需,但更为重要的,乃是通过知识演进的背景和过程,领悟和体会隐藏其中的理性精神和科学规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新知文库的这段介绍,令人纠结,不知该不该放进对科普品牌的介绍当中,但考虑到其中图书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占比与影响力。因此只在这里提一句,并不展开赘述。
最后再简单介绍一下博物系列的情况。这个诞生于古希腊的学科门类,不仅历史悠久,传承更不绝如缕,从某种角度来说,虽然博物学属于自然科学的分支之一,却与近现代的科学精神截然相反,它涉及生物却不同于生物学,涉及矿物却不等于化学。
精巧的文字叙述配以或彩铅或水彩的精致图绘,读者甚至可以将之作为生动的美学作品,时常我会错以为《瓦尔登湖》《寂静的春天》《醒来的森林》这些生态美学作品,方是这一学科的现代余续。
有趣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时间简史》一样炙手可热的科普作品,正来自于博物学,法布尔的经典作品《昆虫记》。万物之美也许正是科学的原动力之一?
无论如何,商务印书馆的博物系列中精品颇多,甚至占了其出版科普作品中的大部分。随举几例,如《蔷薇秘事》《沙乡年鉴》《看不见的森林》等,皆为充分结合美与智慧的作品。顺便推荐两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的图书《演化》以及《火星》,那些生物,那些骨骼,那些遥远星球上的熔岩与沙丘。美到颤栗。
3. 探索家/未读 & 图灵新知/图灵文化
说完了科普的经典,与深邃,与广袤,与美之后,剩余的篇幅为大家介绍一些相对小众的科普品牌,或丛书。仍然重申一贯的观点,在大众眼中的小众,绝不等于彻底无闻,相反或许是一些小众群体中的大众品牌。
譬如未读的探索家。曾经出版过《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等大热科普书籍的未读·探索家无论如何不应该算是小众,事实上,这一诞生于2015年的子品牌几乎算是趣味科普领域的大热。
有趣的是,带领读者探索世间万物的奥义,没有复杂的公式、没有难懂的概念,被读者赞誉 ‘文科生也能看懂的科普书’的探索家,在自己的品牌介绍中将科普图书定位为用趣味的科学知识赋予读者一种科学思维和视角。这也是一说。
但确实,探索家是目见的科普图书品牌中,在趣味化方面做得最彻底的一家,无论是选题、装帧还是对书名的改译。
相对来说,另一家资深科普图书品牌则大约位于第一推动与探索家之间,那就是隶属于人民邮电出版社下属图灵教育的图灵新知。
顾名思义,这家以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命名的图书公司,最早以形形色色的计算机实用技术为出版特色,新时代的养鸡500天。打开图灵文化的官方社区,如同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资讯时代的不了解,大多数时候的原因,仍在于不懂。
不过子品牌图灵新知,确实可以吸引不少大众读者的阅读兴趣。虽然同样带有新知二字,这一以计算机技术与数字技术起家的品牌旗下,既有《怎样解题》这样无限接近于教辅的科普,也有如《镜中的宇宙 : 消失的粒子与幸存的世界》这般的趣味科普。
特别值得一题的是,在图灵新知的目录中,发现了不少有关数学的科普读物,只是相对于可见的物质世界,抽象的数字世界也许门槛更高,即便是科普,恐怕也更少不了公式。
4. 鹦鹉螺及新思及见识城邦/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集团旗下的科普图书首推鹦鹉螺,这一诞生于2017年的科普工作室,在2018年改名鹦鹉螺后迅速发力,先后出版了《时空的秘密》《幸运的宇宙》等热门科普书,2019年更先后出版了,《生命与新物理学》《理查德·费曼传》《美的进化》等科普领域经典作品,新年以来又出版了《素数的阴谋》《物质是什么》《一个利他主义者之死》等作品。
高度与深度俱佳。只不知其品牌名称的来源,是蕴含数字之美的贝壳生物,还是凡尔纳小说中那艘汇聚超时代科技、横行七大洋的庞然巨物。品牌的logo指的应该是前者,而近两年发展的趋势却暗示着后者才是更真确的答案。
除了年轻的鹦鹉螺之外,中信出版集团旗下,另有不少品牌出版了许多令人惊艳的科普图书,譬如新思。说起后者,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八卷本《企鹅欧洲史》,便是反复出版的尼赫鲁爸爸。至于其下专注于科普的边际新知丛书,却直到撰写本文时,却才串联起来。不知不觉中,早已出版了不少好书。
譬如那本镭射封面的《诗意的宇宙 : 蔷薇、时空与21世纪物理学》,以及埃迪·普洛斯的《生命是什么 : 40亿年生命史诗的开端》,回头看,竟然已是一、两年前的作品。至于今年陆续出版的《量子通史》《狼的智慧》《人类大瘟疫》等,文库之名所在非虚。
另一家涉及科普著作的中信品牌是见识城邦,除了另一本镭射封面的《我的世界观》之外,从2019年起陆续出版的韩裔美国学者韩炳哲一套,谈论技术哲学,也非常值得一看。也许下一次写一篇中信出版的巨型迷宫,无论是从品牌数量,还是从耗资购书的角度,均符合以上题目。
5. 原点阅读/清华大学出版社
介绍了这么多以引进图书为主的图书品牌,不妨再花一点时间,介绍一家以原创图书为主的科普品牌——原点阅读,隶属于清华大学出版社。
曾几何时,即便忽略五四时期的群星璀璨,49年以后,在科普图书领域仍然活跃着一批名载科学史册的大家,如茅以升、竺可祯、华罗庚、钱学森等。80年代以后,随着十万个为什么的重版复兴,同时发生的却是科普作品创作的全面没落,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原创科普作品等同于青少年教辅,或者实用技能手册。
因此致力于科学普及和科技文化类图书的出版,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理念的原点阅读,出现在现在的出版市场,并源源不断地出版好书,实在令人惊喜。
汪阗先生的《虫行天下》、张天蓉女士的《蝴蝶效应之谜:走近分形与混沌》、外科医生李清晨的《心外传奇》等书,都是在业界享有盛誉的科普作品。中国排名第一的理科大学,盛名之下无虚士。
同时,原点阅读也有一部分的引进科普图书,譬如新近出版的《自然的音符:118种化学元素的故事》,译自《自然—化学》杂志的元素专栏,兼具学科之深度与趣味、与美。
6. 启蒙数学、里程碑、独角兽、中资海派……
除了以上几家专做科普图书的品牌、丛书之外,仍有不少科学技术、科学视角、科学精神相关的出版作品,譬如《那些好而不众的国社品牌》一文中匆匆带过的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旗下品牌低音。
疫情过后,因为与疾病、医疗相关的人文、社科、科普作品借势占据了不少媒体的头条,于是就有传统媒体开始讨论,科普类图书因此重焕青春理当是件好事。这当然不错,但更多的恐怕是误解。
且不说20世纪以后有多少贴近社会发展的图书,都在思考科学技术给人类、给社会、给生活方方面面所带来的影响,优秀科普作品开始涌现,也已经是两三年前的趋势了。更别说独立运营科普图书工作室、品牌的创建,张卜天科学史科学哲学的译作套系,新知作为一种图书类别的横空出世,甚至在四五年前都已不太新鲜。
疫情只是爆发的契机,市场才是真正持续不断的需求方。还是在世纪之交,有记者采访哲人石丛书幕后的几位策划人,身兼科普图书编辑、天文学家、科普作家数个身份的卞毓麟教授给出了最切中的答案:
提高成人科普中的人文含量,并不意味着排斥科学知识和纯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是注重强化科学思想的精神内涵,比如无所畏惧的探索精神,怀疑的批判精神,实证的理性精神……
提高成人科普中的‘人文含量’,这话颠倒过来,应当也不影响结论,提高人文阅读中的‘科普含量’,同样也有益于成年人精神世界的科学思想与批判精神。而这两年各出版社、图书公司旗下陆续出现的与科技相关、科学精神相关的图书、丛书或者子品牌,也正是对读者这一需求的回应。这些新兴品牌、丛书的数量,甚至不是这篇文章所能概述。仅列举几例。
华东师范大学的新丛书启蒙数学文化丛书,目前仅出到第四本,价格照例高昂,不过仍然想要推荐一二。里程碑系列,令人惊讶的属于重庆大学出版社,向来以为它们的优秀作品集中在时尚、服装领域。而这一套八册的编年体百科全书,同样发挥了他们的优势,图片细节精美,可以一观。
AI与人类之争,向来是科幻领域里的热门话题,随着这两年AI不断在各个游戏领域以策略大局观这些原本独属于人类的能力击败人类对手,幻想似乎已逐渐照进现实。
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这套独角兽·法律精品下属的人工智能套系正属于严肃学术论著中脑洞大开的一类,从法律的角度探讨人类及其造物的权利边界,十分有趣。而在传统社会,科学的探索与发现也不断拓展着人类的认知边界,中资海派这家以经管类图书起家的图书公司,近几年接连出版了类似《雨林行者》《野性与文明》《进化的咬痕》等自然科学类著作,不知是否也属于卞教授所言提生无所畏惧的探索精神的范畴。
介绍的最后,循例多说几句。以上所介绍的所谓小众品牌,实际在构思之初与朋友探讨时,便生出许多争议,知者质疑其小众,不知者质疑其为推广。
然而,从个人的阅读感受来说,以上提及的各类科普图书,不论是高级的还是趣味的,不论是古老的还是新知的,不论是引进的还是原创的,就一个纯人文社科背景读者的阅读体验而言,难度确实不小。中学时读不懂的部分,如今照例模棱两可。然而,这并不影响阅读。难道那些整天捧着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的理科生们就真的读懂了吗?
除非专业,看不懂才是常态。
但门槛的高地有无,真切考验的不是一个人的知识储备,而是破开茧房的勇气和韧性。记不清在哪本书里读到过一句话,深以为然:读书有读不懂的地方,别怕,先读读得懂的部分。
古人不也说读书千遍,其义自现?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千遍自然是个笑话,但读着读着就懂了,却是阅读体验的亲身实感。赵州和尚说禅,当头棒喝吃茶去。读书也是相似的道理,读便是了,有一得是喜,无一获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