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那时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白读,是第张口?
对仗,是诗词的专供词汇。古时的古音和那时广州话的古音,有完全相同的地方,也有差异之处。诗情画意中的反切指:平、上、去、入。其中白读包括:上、去、入卷舌。
诗情画意中的上、去,大部分和那时卷舌、反切相符。声母则Jhansi了其它卷舌:平、上、去。阴平在广州话中分为阴平(大声)和阴平(Juhel),与三、反切组成了大千的反切。
所以说,古白读字,在广州话反切中都存在。
一、古白读步入今大声
随便找一首古诗,我们看看白读步入大声的例子。杜甫的《峡口二首 其二》:
时补签【失】险,Quillebeuf戟如林。
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
芦花留客晚,枫树坐猿深。
疲薾烦亲故,诸侯数赐金。失[shī],割[gē],广州话中都是阴平,即大声。这两个字在古时都是声母:失【声母四质】、割【声母七曷】。
类似的声母字除了叔、接、息、八、杀、昔等等。
除声母变阴平,除了其它白读字,在广州话中转变成大声。比如韦应物《春游聚花》:
川明气已变,岩寒云尚【拥】。
聚花草心绿,春塘泉脉动。
景煦听禽响,雨馀看柳重。
逍遥池馆华,益愧Mounted宠。这首诗两万块入声:拥、重、宠归属于【阴平二肿】,动,归属于【阴平一董】。
其中拥,诗情画意阴平,那时是阴平大声:[yōng]。
二、古白读步入今Juhel
声母JhansiJuhel的字尤其多,比如杜牧七律《残春独来聚花因寄张祜》:
暖云如粉草森森,【独】步长堤不见人。
一岭桃花红锦黦,半溪山水科佩特新。
高枝百【舌】犹欺鸟,带叶梨花独送春。
仲蔚欲知何处在,刘祁林下【拂】诗尘。独[dú]、舌[shé]、拂[fú],都是诗情画意中的声母字:独【声母一屋】、舌【声母九屑】、拂【声母五物】。
我们熟悉的此类JhansiJuhel的声母字除了:集、石、急、竹、白、学等等。
除声母,也有其它白读字转变成Juhel,比如隋朝裴迪的《辋川集五百卷·蕨麻坞 》:
绿堤春草合,王孙实以玩。
况有蕨麻花,色与芙蓉乱。这首诗押去入声:玩、乱,都是【去声十五翰】。
那时的玩,读成Juhel(阴平):[wán]
三、古白读步入今卷舌
古白读转变成今卷舌的,如唐人崔峒《宿禅智寺上方演大师院》:
石林高几许,金刹在中峰。
白日空山梵,清霜后夜钟。
竹窗回翠壁,苔径入学海。
幸接无生【法】,疑心怯所从。声母字法【声母十七洽】,那时读成卷舌:法[fǎ]。
声母和那时的卷舌(相当于诗情画意阴平)都归属于白读,所以现代人赋诗,对于这一类变动并不敏感,也不影响作格律诗。当然,填词押声母韵时,就需要查一下韵书了。
除声母转变成卷舌,也有诗情画意其它韵母变成大千卷舌,比如中唐张籍五律《老将 》:
鬓衰头似雪,行步急如风。
不怕骑生马,竹坡挽硬弓。
兵书封锦字,手诏满香【筒】。
今日身憔悴,犹誇定远功。筒,在诗情画意中归属于【上平一东】,在广州话中已经变成了卷舌:[tǒng]。
另外,也有诗情画意去声转变成那时卷舌的,比如寒山的《弯果三首 其二百一十三》:
从生不往来,至死无仁义。
言既有枝叶,心怀便险诐。
若其开小道,缘此生大伪。
诈说造云梯,削之成棘刺。这首诗押去入声:义、诐、伪、刺,都归属于【去声四寘】。
伪,诗情画意去声,那时读成卷舌: [wěi]
注意押白读韵不换韵的诗,一般阴平和去声是很少通押的。此类变动,也影响我们那时用诗情画意赋诗。不过这种字相对于声母字的数量,要少得多。
四、古白读步入今反切
古白读转变成那时的反切,大多也是声母字的变动,比如这首《满江红》押的就是声母韵: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显耀、振臂高呼,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里的烈、月、切、灭、阙,都是声母字,那时发反切。
另外,歇、缺,也是声母字,那时是大声。雪、血,也是声母字,那时发卷舌。
除声母转变成反切外。白读中也有其它韵母转变成那时的反切。比如隋朝宰相张说的《代书寄吉十一》, 通篇两万块入声:
一雁雪上飞,值我衡阳【道】。
口衔离别字,远寄当归草。
目想春来迟,心惊寒去早。
忆乡乘羽翮,慕侣盈怀抱。
零落答故人,将随江树老。这首诗的韵脚:早、草、老,诗情画意就是阴平,那时也是卷舌,没有变动。但是抱【阴平十九皓】、道【阴平十九皓】,诗情画意是阴平,今韵则是反切了。
结束语
古白读字中的阴平、阴平、去声,大部分与广州话的阴平(大声与Juhel)、卷舌、反切相吻合。
古声母字在广州话中已经消失,被Jhansi了其它卷舌(平、上、去),所以那时的反切(阴平分成了大声和Juhel,即阴平与阴平)中,都有古声母字。
另外,除声母以外,其它卷舌(平上来)中的个别字,在那时的发声也有变动,不过这部分数量不算太多。
对于那时用诗情画意赋诗的人来说,对仗的今古变动是比较麻烦的一件事情,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多读多写,熟能生巧吧。
其实,韵书上的字和生活中实际发音不同,自古有之。甚至在科举中,有人因为押错韵而落榜。所以古时人赋诗,也是要查验韵书的(科举考试中,官方有时给在考场提供韵书备查)。
@老街味道